以“关爱与分享”为笔 绘就人生幸福画卷
在春暖花开的 3 月 20 日,我们迎来了第十三个国际幸福日。今年的主题 “关怀与分享”(Caring and Sharing),不仅呼应了联合国对幸福的定义,更通过心理学的视角,揭示了幸福的深层逻辑 ——当善意开始流动,个体与群体的幸福感将实现“指数级增长”。
邓巴数字 :150 人的幸福临界点
根据人类学家罗宾・邓巴的研究,个体稳定社交圈的上限约为 150 人。这意味着,小规模、高频次的关怀互动更易引发幸福感。例如,幸福日的“拥抱公仔” 活动中,参与者通过与陌生人的短暂肢体接触,快速建立情感联结,又满足了情感需求。关怀他人也是是满足我们归属与爱的需要”的重要途径,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表明,当我们给予他人关心、支持和爱护时,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温暖,自己也会因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,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。例如,在学校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中,志愿者们陪老人聊天、帮忙做家务,老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,会让志愿者内心充满愉悦与满足,体会到自己被他人需要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的PERMA理论中也指出,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让人幸福的重要支柱。因此学会关心他人,分享善意,能提升自身的幸福感。
情绪感染性原理:快乐加倍,痛苦减半
分享同样有着神奇的心理力量。根据情绪的感染性原理,分享快乐能让快乐加倍,分担痛苦能让痛苦减半。当我们把自己的快乐经历、积极情绪分享给他人时,这种积极情绪会像涟漪一样在人群中扩散。例如,你在旅行中看到绝美的风景,回来后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分享,朋友也会被你的快乐感染,仿佛身临其境。而当你遭遇挫折,向朋友倾诉,在分享过程中,内心的负担会逐渐减轻,因为他人的倾听和理解能让你感觉到被接纳,被支持。

幸福是一种能力
联合国《世界幸福报告》显示,中国的幸福指数连年攀升。这背后,正是无数微小善意的汇聚:一次主动的倾听、一次资源的共享、一次真诚的赞美…… 这些行为不仅温暖了他人,让施予者感受到“自主性” 与 “胜任感”,从而实现幸福的双向奔赴。
幸福是一种感受,更是一种能力。愿我们以2025“国际幸福日”为契机,以关爱和分享为画笔,绘就人生的幸福画卷,让幸福的种子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根发芽,绽放出绚烂的花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