积极沟通法则:非暴力沟通法
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,沟通是人与人之间、人和群体之间通过言语交流或者非言语交流方式进行信息交换、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。
一、 非暴力沟通的概念
非暴力沟通NVC,即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既指非暴力沟通,也可以理解为爱的语言。马歇尔·卢森堡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中建构了非暴力沟通模型,以一些沟通方式作为基础,通过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来明了自己的观察、感受和愿望,同时也体会他人的观察、感受和需要。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,在日常沟通中我们惯常使用的异化的沟通方式,希望在了解之后,你能在日常沟通中尽量避免使用。
二、 异化的沟通方式
NO.1 道德评判
道德评判是用到道德标准来评判人,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时,他被看作不道德的或邪恶的。例如:“你太自私了”、“他是个渣男”等。
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,他“太过分了”;
女友想多一些体贴,她“太粘人了”;
同学很关心细节,他“有强迫症”;我更关心细节,他“粗心大意”。
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,但是往往会招来敌意。
NO.2 进行比较
进行比较会毁掉我们的美妙生活。因为即使生活再好,在和最好的比较时都会产生巨大落差。试试把自己的体型和明星们比一下,你会产生什么感觉?马歇尔认为,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。
NO.3 回避责任
我们对自己的思想、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。可是,人们广泛使用“不得不”、“你让我”、这一类短语。
“不管你是否喜欢,有些事你不得不做”。
“你让我伤透了心”。
这是在回避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。我不得不写作业,是因为不想被老师训斥、不想被叫家长;“你让我”伤透了心,其实是我的价值观无法接受你的行为。
NO.4 强人所难
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:如果不配合,他们就会受到惩罚。在我们的社会中,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。区分命令与请求之间的区别,特别是作为老师、父母或者领导等角色,习惯性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改变别人并让别人循规蹈矩。
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具体怎么做。
三、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
1.观察
留意发生的事情,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
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,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。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”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,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,并反驳我们。
你花钱太大手大脚了。
——你购物节买东西花了一千块。
如果你饮食不均衡,你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。
——如果你饮食不均衡,我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。
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,别人也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,而不愿意作出友善的回应。
你很少配合我。
——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,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。
2.表达
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
第一,区分感受和想法。“我觉得”、“我以为”不是在表达感受,例如“我觉得我球打的不好”,这句话是在评价自己打球好不好,与之相应的感受应该是“作为篮球队的一员,我有些失落/很郁闷/很烦”。同样,“被……”(如被抛弃、被误解、被欺负、被利用等)也不是在表达感受,只是想法。
第二,清楚明确地表达感受需要具备丰富的词汇量。“我感觉很好/很差/还行”、网络词汇“emo”“丧”等这样的表达很难让他人清楚我们的实际情况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积累相关的词汇。
3.需要
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些感受
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,我们的需要和期待,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,导致了我们的感受。
听到不中听的话时,我们一般会有四种选择:
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。听到对方气愤地说“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”,当我们认为确实是自己的问题,这会导致我们内疚、惭愧,甚至厌恶自己。
第二种是指责对方。我们可能会反驳“你凭什么这么说,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,你才自私!”这会让我们感觉恼怒。
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。面对对方的斥责,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伤心,因为我们更看重信任和接纳。
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。“她伤心可能是因为她需要体贴和支持”。
4.请求
提出请求。
首先,提出具体的请求。清楚地告诉对方,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,而不是做什么,因为这会让对方困惑:“他到底想要我怎样”?同时,使用抽象的语言不利于对自我的探索,也会让对方感觉疑惑。当对方愤怒地说“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”,听到这句话的你是不是一头雾水?
其次。明确谈话的目的,在表达感受的同时,也提出自己需要。如“你没带酱油回来,好烦啊”就可以替换为“我急着要酱油做菜,麻烦去买瓶酱油回来”。
最后,请求反馈。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。
注意区分请求与命令。
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,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,那就是命令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