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自星星的孩子
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,从2008年起,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“世界自闭症关注日”,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,今天是第17个“世界自闭症关注日”。
自闭症的概念1943年由美国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·坎纳首次提出,自闭症在医学上也称孤独症,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、了解的病症。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,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,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。那么到底什么是自闭症呢?
自闭症的概念
自闭症,又被称为“儿童期自闭症”、“幼儿精神病”、“Kanner自闭症”、“早期幼儿自闭症”等,专业名称叫做孤独症谱系障碍(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ASD),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得性疾病。目前每59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(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)。世界各国报道其发病率有不明原因的递增趋势。据统计,目前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已超过一千万,每大约140人中就有1人患有此病。由于病因未明、致残率高、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,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,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,被视为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。
ASD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找到,大多数专家认为是生理因素导致的,但未找到是哪种生理因素。学界达成的共识是应对ASD实施“三早”原则,即早筛査、早诊断和早干预。美国精神医学会(2013)颁布的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》(DSM-5)中,将自闭症界定为:基本特征为交互性社交交流和社交活动的持续性损害(诊断标准A)和受限的、重复的行为、兴趣或活动模式(诊断标准B)。这些症状发生于儿童早期,并限制和损害其日常功能(诊断标准C和D)。根据新诊断标准,将ASD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水平(即轻度、中度和重度),水平1为“需要支持”,水平2为“需要多的支持”,水平3为“需要非常多的支持”。
自闭症的早期研究
最早发表学术文章对自闭症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是在1943年,作者是美国医生里奥·肯纳。美国医生里奥·肯纳通过对11位有自闭症倾向儿童进行观察,首次对自闭症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,并在1943年发表相关文章。肯纳医生将这11位儿童描述为“天生的情感接触干扰”(例如:一些儿童家长形容“孩子在不被他人干扰的情况下最开心”“好像被催眠一样”“好像周围没有別人”)“对变化的抵触”或“对千篇一律的执着”(例如:坚持穿同样的衣服、吃同样的食物、每天回家的路线保持一致)。里奥·肯纳还指出,自闭症患者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语言发展(例如:仿说症、代名词的混淆)和在行为上的刻板(例如:拍手、晃动身体)。肯纳医生把这些观察到的现象称为“早期自闭症”,并把这个新名词列入医学词典。 在中国,第一篇有关自闭症的报告出自陶国泰教授,1982年发表。报告中描述了4例自闭症,证明了自闭症在中国真实存在。这篇报告发表几年后,陶教授的另一篇题为《简短报告:中国的婴儿自闭症》的文章在美国的《自闭症与发展障得期刊》发表,讲述了我国从1982年到1987年识别的15例(包括1982年报告的4例)自闭症儿童的特征、自闭症早期判断的问题,以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对于自闭症发病率的影响。对其他国家来说,这是第一次读到有关自闭症在中国的发病情况的报告。
自闭症早期表现症状
自闭症的早期表现症状可以总结为“五不”(“五少”)。 一、不(少)看:目光接触异常,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; 二、不(少)应: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; 三、不(少)指: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,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; 四、不(少)说: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功能延迟; 五、不当: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,包括旋转、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
自闭症的诊断与治疗
自闭症的医学诊断主要依据症状来判定,其中包括询问儿童生长发育史、患儿行为观察以及各种心理行为评估分析等,通常也做一些相应的医学检验(如遗传、神经影像学、代谢等)予以辅助诊断。 目前,自闭症的治疗主要靠康复训练和教育训练。该症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,还涉及康复医学、教育心理学、家长指导咨询、社区干预、学校协同/融合教育、抚养机构等诸多环节,最终还需辅以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。
结 语
自闭症患者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——“星星的孩子”。对于自闭症患者,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,我们需要更加了解自闭症,提高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,以便为这些“星星的孩子”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。